2024年,对张文军来说,是特别值得纪念的一年。一是因为他正式成为南通市海门区“烙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”,二是家乡海门美术馆展出了他包括《清明上河图》在内的51件烙画作品。
“烙画,就是用烧热的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,既有中国画的勾、勒、点、染、擦、白描的手法,又有丰富的层次色调。”这句话,张文军讲过无数遍,依然津津乐道。张文军今年70岁,烙画占据了他人生大半的光阴。从艺50余年,他对烙画的爱有增无减。
“张文军烙画展”于11月30日至12月15日在海门美术馆展出,前来观赏的人一波接一波。张文军站在画旁,不多言语,若有人主动询问画作信息,他便热情上前解答。当人潮褪去,他独自立于画前,默默看着眼前这些画作,它们凝结了无数的心血,是有生命力、有分量的传统文化传承。
4年潜心绘制
张文军的烙画版《清明上河图》全长11米,由9块大小不一的木板拼接而成,是以1:2.7的比例对原版《清明上河图》进行的放大绘制。远看,人事物立体有层次;近看,线条根根分明,细如发丝。整幅作品,从细微的个体到整体画面,都繁复而有序。画作最右侧,《清明上河图》几个大字也由他自己题写、烫制,细看,还有改动过的痕迹。张文军用指腹来回抚摸改动处留下的墨痕,笑言:“这幅画足足花了我4年光景啊!”展厅的灯光映射在他眼中,闪烁跳动。张文军没有过多描述作画的艰辛,但只要认真观察画作,就能于细微处见其功力。
选择《清明上河图》来临摹,张文军是下了狠心的。《清明上河图》展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,图中有数量庞大的各式人物、牲畜、车轿、船只、房屋、桥梁、城楼等诸多要素,所有景物,大到原野、河流、城郭,小到舟车行人、摊贩货物、商铺及招牌上的文字,都丝毫不失;此外,画中还穿插各种故事情节,极富戏剧性。要把这样的巨作临摹下来,不是一个“难”字就能概括。
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出动态版《清明上河图》后,张文军曾4次前往,只为多看几眼这幅传世名作。每次观赏后,他都因其宏大气势久久不能平静,临摹的想法越来越强烈。
为了保证临摹的还原度,张文军买下一份《清明上河图》印刷品手卷,拿放大镜足足研究了半年。他说,最难画的是人物,1600余人,每一个神情都不同,他翻阅古籍,结合史实,揣摩人物心理活动,才敢落笔。
因一些事情耽搁,2019年秋季,张文军才正式开始绘制。每天从清晨4点,到深夜11点,刨去吃饭、午休间隙,张文军都钻在画室里。
传统的烙画工具“以火代墨”,现在普遍使用电烙笔作画,线条的深浅也全靠落笔时的温度来把控。为了展现清明时节屋瓦上雨水的反射,张文军调节电烙笔的温度,控制木板炭化程度,精准呈现出高光哑光相间的瓦片颜色。
在张文军手中,电烙笔如同一根极细的绣针,游弋在木板表面,就连客船里的陈设、船橹上的水草、牛车上的货物、旗幡上的字眼都清晰可辨。疏密有致的线条徐徐铺张,这静态的画,一晃神,竟活动起来:亭台楼阁、林立商铺,市井街巷、行人川流,柳树飘摇、船只行进……11米的卷轴,纵览北宋盛貌,凝神落笔,千年前的繁荣就此定格。
传承祖辈技艺
张家先祖居于河南南阳,直到张文军曾祖父辈才向东南迁徙,来到本地定居,繁衍生息。来到这里,张家先祖带来了南阳“三大宝”之一:烙画文化。张文军的祖父自幼钻研烙画,成了余东有名的手艺人。
1954年3月,张文军出生在余东。身为家中长子,他的成长被倾注了许多心血。张文军幼时,学着祖父用烧红的烙铁在木头、纸面烫出灵动的线条,有样学样,打下了烙画基础。此外,书法、素描、中国画也是他从小的天赋和兴趣所在。
张文军念书到16岁,便进厂拜师学钳工;20岁时,张文军已成长为熟练钳工,因出众的能力被带薪送至南京工学院学习深造;22岁回厂,在技术科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。往后的几十年,张文军一直在机械设计与制造领域深耕。受祖父影响,张文军业余还是会拿起画笔,并以此为兼职。
曾经有一个上海买家,因张文军烙在家具上的画,一口气买下了整套家具。这是对他作品的极大肯定,张文军兴奋了许久,发誓此生不会放弃烙画。
但真正一心钻研烙画,是在张文军辞职以后。他将烙画当成了一项公益事业,一半临摹,一半原创,也画山水鸟兽,也画古今人物。
想让365体育投注-【官方授权牌照】@人看见烙画
张文军耗费4年坚持绘制完《清明上河图》,背后还有一个原因:父亲张科逝世前,曾留下“别让烙画断代”的深切嘱托。
此后,张文军数次半夜惊醒,梦中是祖上祠堂里挂的烙画,醒来却发现自己汗泪俱下。“若是真让烙画在我手里沉寂,我怕是担不起这责,也对不住老祖宗啊!”于是,58岁的张文军,辞掉了当时还在职的机械工程师工作,也拒绝了来自苏州的高薪聘请,回到了余东老家,潜心研究烙画。
张文军的烙画,吸收了古、近、现代各派画系之精华,又在此基础上探索出自己细腻、恢宏的风格。他创作的十二生肖系列烙画、《诗友图》《延安颂》《宫山望渡》《踞高远眺》《神龙》《山水醉翁》等作品技法卓绝,深受业界赞誉。
创作《清明上河图》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。画作能否完成?何时完成?这些问题张文军心里完全没有底。其间,他还遭遇了至亲去世,几度陷入迷茫和消沉,在家人、书画界好友鼓励下,才最终坚持了下来。但问问内心,最根本的还是想让烙画被365体育投注-【官方授权牌照】@人看见。
如今,张文军还在探索,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烙画,让烙画焕发新的生命力。
时代在发展,烙画也在发展。最直观地看,烙画的工具从烙铁变成了电烙笔。“从前的烙铁,要凑近脸部才能感知温度,相比之下,电烙笔的温度可调,大大提高了烙画的质量和效率。”
张文军说,如果有一天,他没有拿起电烙笔,那一定是他画不动了。
有机会的话,他想到老年大学教烙画。“我现在还算是黄金期,有时间也有能力为烙画传承出一份力,如果用得上我,我义不容辞。”